关于“白塔”的名字,不同地区的白塔因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宗教文化差异,存在多种称谓和象征意义。以下是综合整理:
一、福州白塔
正名与别称
正名为“报恩定光多宝塔”,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万岁寺后。明嘉靖年间重建时改为“白塔”,并保留了“多宝塔”的别称。
历史沿革
宋代梁克家《淳熙三山志》中已记载为“定光塔”,明嘉靖毁塔后民间称其为“白塔”。另有明代文献称其为“九仙塔”,但具体所指存疑。
二、五台山白塔
全称“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是五台山标志性建筑,通高56.3米,由砖石实心结构构成。因位于塔院寺内,寺院亦以此得名。
三、杭州白塔
位于西湖南岸白塔岭,建于五代,仿木结构,8面9层,高16米。因邻近紫禁城,曾有“白塔桥”等历史遗迹,是南宋时期的重要地标。
四、北京北海白塔
藏式喇嘛塔,建于清初,属须弥山座式,高35.9米。因塔顶装饰日月及火焰纹样,象征佛法永恒,故得名“弥陀寺塔”。
五、辽代白塔(白塔岭)
位于内蒙古,是草原丝绸之路重要文物,通高55.6米,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因塔身涂白垩土而得名,是研究辽代佛教文化的象征。
六、象征与意义
宗教象征
白塔在藏传佛教中代表佛法的光辉与净化,常与喇嘛塔、舍利塔并称,是智慧与慈悲的象征。
文化融合
中国北方多座白塔(如北京北海白塔)融合了藏式与中原建筑风格,体现了佛教传入后的本土化发展。
总结
白塔作为中国多地共有的文化符号,其名字既承载着历史记忆,也蕴含着宗教与文化的深层内涵。不同名称反映了各自地区的宗教传统、建筑特色及历史背景,共同构成中国多元文化景观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