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驱邪类巫术
偶像攻击术 通过制作写有姓名、生辰八字的桐木偶人,用针刺击并滴血,认为可对目标造成伤害,甚至致人死亡。此术在《礼记·正义》的“太子巫蛊案”中有记载。
驱邪术
包括“送鬼”“追魂”等子术:
- 送鬼: 通过祭祀仪式(如泼水饭)安抚鬼魂回归阴府; - 追魂
巫蛊术 用毒虫(如蜈蚣、蝎子)或木偶诅咒特定对象,传说可通过操控虫类攻击目标。此术在战国时期流行,多与宫廷政治相关。
二、占卜与预言类
卜筮术
通过蓍草等工具进行占卜,判断吉凶祸福。例如《山海经》记载巫咸、巫彭等巫师曾用筮占卜。
谶纬术
结合天文观测与占卜,预测重大事件。如《淮南子》中提到的巫咸通过筮占卜战争胜负。
三、其他特殊术法
破禁术
用观音竹等植物烧化后请神为患者解除冤孽,多用于治疗久治不愈的疾病。
风筝巫术
清明节放风筝被认为可驱散秽气,兼具娱乐与巫术功能。
四、神话中的巫术体系
《山海经》等古籍记载了十巫体系,包括:
巫咸: 东方苍龙之祖,主筮占卜; 巫彭
巫祝:南方火属性巫师,与祝融共同构成五行巫术体系。
总结
中国古代巫术种类繁多,既有驱邪治病的外科巫术,也有占卜预测的内科巫术,同时神话传说中还构建了完整的巫术体系。这些术法多与宗教信仰、政治权力交织,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神秘主义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