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璎珞首饰的名称和样式丰富多样,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存在差异,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常见名称与用途
璎珞 最具代表性的名称,多用于颈饰,由珠玉串成,形似项链但更华丽,常搭配刺绣或玉器。
项圈与项链
部分璎珞设计为项圈形式,直接佩戴于颈部;另有以珠玉串成的项链,区别于璎珞的复杂工艺。
朝珠
清朝官员上朝时佩戴的珠串,由108颗珠子组成,象征百官议事。
华胜
形似花草的玉制饰品,多插于发髻或额前,材质以金、玉为主。
抹额/额带
汉族传统头饰,明代盛行,用于固定发髻或装饰额头。
步摇
随走摆动的项饰,常搭配金饰,因行步时摇曳生姿得名。
二、材质与工艺
材质: 以金、玉、琉璃、砗磲、玛瑙、珍珠为主,部分含玫瑰七宝。 工艺
三、历史演变
起源:最早见于佛教造像,后传入中国并融入本土文化。
发展:唐代开始流行于女性,宋代达到巅峰,明清时期逐渐简化。
四、代表性器物
璎珞:《红楼梦》中贾宝玉佩戴的珍珠璎珞广为人知。
华胜:唐代贵族常用花草形玉饰点缀发髻。
朝珠:清代官服标配,体现身份尊贵。
总结
古代璎珞首饰名称繁多,既有功能性的项圈、项链,也有兼具装饰与宗教意义的朝珠、华胜等。其演变历程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审美与文化背景,如佛教文化的传入、宫廷礼仪的规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