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舞蹈动作名称丰富多样,根据其功能可分为祭祀舞、礼仪舞和自娱性舞蹈三类,具体如下:
一、祭祀舞类
羊皮鼓舞(布兹拉) 以击打羊皮鼓为核心动作,分为独舞、对舞和集体舞三种形式,常用于祭祀、丧葬等场合,具有驱邪、祈福的宗教意义。
盔甲舞(克苏巩·黑苏得)
舞者身着生牛皮铠甲,手持兵器,配合哀歌祭歌表演,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常见于重大葬礼。
忍木那·耸瓦
表演时手持树枝或瓦片,动作舒缓,多用于迎宾、送别等礼仪场合,体现对客人的尊重。
二、礼仪舞类
席步蹴
丧事或祭祀酒席后表演,舞者以胯部为轴作“胴体环动”,节奏庄重,常伴随劳动主题歌曲。
跳叶隆
丧葬专用舞蹈,巫师绕火塘跳碎步,动作神秘恐惧,兼具驱邪与悼亡功能。
三、自娱性舞蹈类
萨朗
围绕篝火自娱性舞蹈,节奏明快,常在丰收、节日等欢乐场合表演。
哟粗布
与萨朗类似,但节奏更自由,强调集体互动,是日常聚会中的娱乐性舞蹈。
四、其他特色动作
猫舞: 模拟猫的动态,包含单腿踮跳、开胯甩腰等动作,多见于农事祭祀。 哈日
巴绒:不分场合通用礼仪舞,动作程式化,兼具社交与情感表达功能。
这些舞蹈动作通过肢体语言传递文化内涵,既体现对神灵的敬畏,也反映民族精神与生活习俗。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