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木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态价值,其名称多样且蕴含历史背景,主要别名及文化内涵如下:
一、常见别名
帝王木/黄金木 因树芯呈现金黄色,古代用于龙袍染色,故得名。
黄桑
古代文献《山海经》中已有记载,与桑树同属桑科。
桑柘木
由“桑”与“柘”组合得名,体现其植物学分类。
文章树/灰桑树
部分文献根据树皮特征或用途命名。
其他: 穿破石(药用名)、老虎肝、野荔枝、山荔枝等。 二、文化与历史背景 古代用途
柘木在古代不仅用于龙袍染色,还用于祭祀、药用等。其木材坚硬,根可入药,具有活血、止血、安神等功效。
文化象征:
在日本,榊树(日本名)被视为神树,常见于神道祭祀,象征神圣与庇佑。
三、分类与分布
柘木属桑科柘属植物,全球有6种,中国产5种,主要分布于西南部至东南及海南岛,东北地区也有分布。其叶片形似扇子,树皮灰色,树干粗壮,高度可达20米。
四、保护价值
柘木被列为我国十大珍贵名木之一,具有生态、文化和药用价值,需加强保护。
以上名称反映了柘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重意义,既有实用价值,也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象征。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