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音律中的命名体系,综合相关资料整理如下:
一、十二律
西周时期已确立的十二律名称为:
黄钟 (第1律,阳律)大吕
(第2律,阳律)
太簇(第3律,阳律)
夹钟(第4律,阳律)
姑洗(第5律,阳律)
仲吕(第6律,阳律)
蕤宾(第7律,阳律)
林钟(第8律,阳律)
夷则(第9律,阳律)
南吕(第10律,阳律)
无射(第11律,阳律)
应钟(第12律,阳律)
分类: 十二律分为“六律”(黄钟、太簇等奇数律)和“六吕”(大吕、夹钟等偶数律),统称“律吕”。 二、五音与七音 宫、商、角、徵、羽(1-5级) 在五音基础上增加变宫、变徵,形成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1-7级) 特点五音:
七音:
三、其他相关概念
九宫调:
以十二律为基准,配合宫、商、角、徵、羽五音,形成十二宫、七十二调,实际应用中常简化为五宫(仙吕、南吕等)或四调(大石、越调)。
音名与律名:
音名(如C、D)为现代音乐体系,而律名(如黄钟、大吕)为古代音律体系,两者对应关系复杂且不直接。
四、补充说明
乐器调色:宫调指以宫声为主的调式,不同调式对应不同乐器音高(如商调对应商声乐器)。
文化内涵:例如“南吕”因属阴律,常用于表达凄凉情绪;“林钟”因属阴律且对应农历六月,寓意伤感。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代音律体系的核心要素,涵盖律、音、调等关键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