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果因种类繁多,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存在多种别称。以下是常见野果的别名整理,综合了植物学特征、地域分布及文化背景:
一、 覆盆子类
1. 覆盆莓/小托盘
2. 刺泡/刺梅
3. 猫儿眼/金樱子
4. 梨膏/地榆
二、 桑葚类
1. 野生桑葚/酸枣
2. 灯笼果(北方地区)
三、 刺莓类
1. 刺莓/山莓
2. 蛇莓/地莓
四、 树莓类
1. 山莓/山泡子
2. 梦子(长在地上)
五、 八月瓜类
1. 野香蕉/牛腰子果
2. 土甘蔗(玉米杆)
六、 拐枣类
1. 万寿果/鸡爪子
2. 金钩梨/臭杞子
七、 地稔类
1. 铺地锦/山地稔
八、 刺梨类
1. 山王果/佛朗果
九、 嘟柿类
1. 蛤塘果/甸果
十、 枸杞类
1. 野生枸杞子/狗奶子
十一、 羊奶子类
1. 酸咪咪/胡颓子
十二、 水晶萝卜类
1. 酢浆草根茎
十三、 酸枣类
1. 南酸枣/鼻涕果
十四、 龙葵类
1. 黑天天
十五、 蛇莓类
1. 蛇不见/地莓
十六、 灯笼果类
1. 元宵果
十七、 龙葵类
1. 黑天天
十八、 刺玫类
1. 东北莓
十九、 蛇莓类
1. 药用莓
二十、 嘟柿类
1. 甸果/笃斯
补充说明:
地域性名称:
如东北的“嘟柿”,西南的“地稔”,不同地区对同一种野果的称呼差异显著。2. 文化关联:部分野果因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玫瑰露”)或影视作品(如《哈利波特》的“桃金娘”)获得别称。3. 食用注意:部分野果需确认毒性(如毒漆藤、毒葛)或成熟度(如未熟酸枣),避免误食。以上分类综合了植物学特征和实际应用场景,部分名称可能存在地域性差异,建议结合当地资源进行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