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耳作为一味传统中药材,其名称丰富多样,包含学名、别名及历史典故。以下是综合整理后的信息:
一、学名与分类
学名: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
科属:菊科苍耳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二、常见别名
直接描述类 卷耳、只刺、道人头、佛耳、缣丝草、野缣丝
形态特征类
老苍子、苍子、胡苍子、饿虱子、羊带归、羊负来、野茄子、敞子、刺儿棵子、刺耳果
历史典故类
白胡荽(郑玄注音)、爵耳(陆机诗疏)、耳珰草(郑康成)
三、其他名称来源
《神农本草经》: 最早记载为“葈耳” 《本草纲目》
古诗词:陆机以“妇人耳珰”喻指苍耳
四、特殊说明
毒性提示:全株有毒,果实及种子毒性较大,需谨慎使用
分布特征: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多生于荒野、路旁,适应性强
以上名称反映了苍耳在不同历史文献和语境下的称谓演变,既有基于形态特征的直观命名,也包含文化典故的衍生称谓。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