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作为生物多样性极高的物种,其名称因地区、文化及形态特征差异而丰富多样。以下是常见的分类及别称:
一、科属分类与主要名称
菊头蝠 以嘴部叶状突起为显著特征,是狂犬病等病毒宿主,分布于中国吉林、山东等地。
蹄蝠
分布于旧大陆热带、亚热带地区,具有马蹄形鼻叶,体型中等。
吸血蝙蝠
仅指以哺乳动物(如牛、马)为食的种类,多属暗棕色毛皮,夜间活动。
果蝠
以果实为食,部分种类(如金冠飞狐)翼展可达1.5米,分布于菲律宾。
二、形态特征相关的别称
翼手鼠/蝠鼠: 强调其翼膜与鼠类的关联。 天鼠/挂鼠
飞鼠:因能滑翔而得名。
三、其他特色名称
马来大狐蝠 世界最大蝙蝠,体长20-25厘米,体重600-1100克。
大黄蜂蝙蝠
因鼻部形似猪鼻得名,分布于泰国石灰岩洞穴。
狗头蝙蝠
洪都拉斯白蝙蝠因头部类似狗而得名。
牛头马面蝙蝠
锤头果蝠因头部怪异形状得名。
四、文化象征性名称
夜明珠: 部分种类因发光特性得名。 黑暗之王
五、其他地区性称呼
挑檐老鼠:北方农村对檐蝙蝠的俗称。
客家话“屁破子”:部分地区对蝙蝠的戏称。
注:蝙蝠的英文名"bat"源于拉丁语,意为"飞鼠",而"翼手目"是生物分类学中的科级分类名称。其别称多与形态特征(如翼膜、鼻型)或行为习性(如吸血、夜行)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