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作为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其名称和组成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具体如下:
一、主要名称与历史沿革
圆明园 最初由雍正帝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赐予皇四子允禄的赐园,雍正帝即位后改称“圆明园”。该园是圆明园的核心部分,后历经多次扩建。
长春园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因皇四子永瑆(成亲王)的西爽村而得名,后成为圆明园南部以水景为主体的重要区域。园内有五楹宫门、铜麒麟等标志性建筑。
绮春园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因大学士傅恒的赐园(原春和园)改建而成,后更名为“绮春园”,成为圆明园西部的主要组成部分。嘉庆四年和十六年,西爽村、含晖园并入后,绮春园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历史时期的扩展与全称
圆明五园: 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帝王扩建形成的完整园林体系,包括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熙春园(后改名春熙院)、春熙院。- 万春园
三、其他相关名称
御花园:位于长春园内,是园中最大的花园,占地3.5万平方米,包含花园洞、延禧堂等建筑。
西洋楼:位于绮春园,是仿欧式建筑的代表作,现为博物馆。
四、历史变迁
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后,圆明园被严重破坏,现存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对圆明园的称呼多以“圆明三园”为主,但实际全称应为“圆明五园”,因咸丰帝时期园子被毁而得名。
综上,圆明园在不同时期包含多个名称,其全称应为“圆明五园”,而日常语境中常简化为“圆明三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