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药的名字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音译 :许多西药名称是通过音译外来词汇而来的。例如,吗啡(Morphine)是从希腊梦神Morphus的名字音译而来。意译:
一些西药名称是根据其化学结构或作用机制进行意译的。例如,青霉素(Penicillin)是从其原意“一撮细头发”翻译而来,因为青霉素的分子结构在显微镜下像一撮细头发。
音意合译:
有些西药名称是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产物。例如,乙酰水杨酸(Aspirin)中,“乙酰”是音译自英文单词“Acetyl”,“水杨酸”是意译自其化学结构中的水杨酸成分。
化学名:
西药的化学名是根据其化学结构图来命名的,类似于人的X光片和基因图谱。例如,阿司匹林(Aspirin)的化学名就是其化学结构中各部分的名称组合而成。
商品名:
商品名是制药企业为了便于大众识别和区分自家产品而自行选用的名称,通常与通用名不同。例如,拜耳公司生产的阿司匹林商品名为Aspirin,而其通用名则是乙酰水杨酸。
通用名:
通用名是药物在行业内的通用身份识别信息,类似于人的身份证上的正式姓名。例如,青霉素的通用名就是青霉素,不受生产厂商影响。
INN和CADN
INN(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在1953年颁布的国际非专利药物名称,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载体、作用靶点、作用机制、类型等关键要素进行命名。
CADN(China Approved Drug Names):这是中国药典委员会基于INN,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用汉字对药物要素进行音译、意译或音意合译后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
综上所述,西药的名字来源多样,既有音译也有意译,还有结合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进行命名的情况。这些命名方式既体现了药物的化学特性,也考虑了便于大众识别和记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