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名字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主要依据其特性、产地、功效等不同维度进行命名,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按功效命名
直接描述药效 如益母草(活血调经)、防风(祛风息风)、决明子(清肝明目)等,通过名称直观反映主要治疗作用。
功效延伸命名
如透骨草(透骨疗痹)、覆盆子(固精缩尿),在描述核心功效基础上进行延伸。
二、按药用部位命名
植物部位: 如芦根(根茎)、桑白皮(树皮)、牛蒡子(果实)。 如龟甲(龟类甲壳)、刺猬皮(猬科动物皮毛)。 三、按产地命名动物组织:
地理标志
四川产黄连、川续断,广东产阿胶、新会陈皮,河南产怀地黄、人参等,产地成为名称重要组成部分。
四、按形态特征命名
外观相似: 如牛膝(茎节如牛膝)、白头翁(根茎有白毛)。 如鱼腥草(叶具鱼腥味)、马兜铃(形似小铃铛)。 五、按颜色命名 红花、赤芍(红色)、黄芩(黄色)、青皮(青绿色)。 六、其他特殊命名方式 如徐长卿(发现者)、何首乌(传说人物)。 如丁香(辛香)、朱砂(红色粉末气味)。 如使君子(驱虫药,避讳“使邪”)、杜仲(纪念植物学家)。 七、兼取多种命名方式 组合命名动态特征:
天然色素:
人名命名:
气味命名:
避讳与纪念:
八、趣味性命名(现代延伸)
拟人化:如“雪见”(茯苓)、“云苓”(茯苓)。
谐音梗:如“朱砂”(红色吉祥物)。
总结:中药命名既保留了传统智慧,又兼具科学性与文化内涵。名正言顺的命名方式有助于传承药性,如“续断配杜仲”被称为“腰三药”。而趣味性命名则体现了现代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