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蔓草是钩吻科钩吻属植物的俗称,其学名为 钩吻,具有以下特点:
一、名称由来与别称
学名与分类
钩吻属常绿木质藤本植物,茎圆柱形,叶卵状长圆形,花黄色,聚伞花序,与金银花相似但花色不同。
常见别称
包括断肠草、黄猛菜、大炮叶、大鸡苦蔓、胡蔓草、黄花苦晚藤等。
历史别称
岭南地区称其为“胡蔓”,福建、广东等地则称“野葛”。
二、毒性特征与用途
毒性
根茎叶含剧毒,误食可致命,但可提取有效成分制取杀虫剂。
药用价值
主治脚膝痹痛、四肢拘挛、恶疮疥虫、咳逆上气、喉痹咽塞等。
文化背景
历史上被用于制作毒蛊,明代文献《岭表录异》记载用羊血浆解救误食者。
三、名称寓意与成语
植物特性
茎蔓蔓延,故称“胡蔓草”,比喻事物失控蔓延。
成语“胡蔓草”
指杂乱蔓延的草木,现多用于形容社会现象或植物生长失控。
四、其他争议性名称
部分文献提到“火把花”等别称,但存在争议,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综上,胡蔓草作为钩吻的俗称,兼具植物学特征、文化象征及历史价值,其名称反映了人们对植物形态与用途的认知演变。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