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虫子的称呼丰富多样,既有具象特征的分类,也有神话传说中的异虫名称。以下是综合整理:
一、具象特征分类名称
羽虫:
指鸟类,因其羽毛覆盖身体得名;
鳞虫:
涵盖鱼类、蜥蜴、蛇类及有鳞甲的昆虫(如甲壳类);
介虫:
特指甲壳类动物(如螃蟹、龟类);
裸虫:
指无毛无甲的动物,如人类、蚯蚓等;
毛虫:
古代泛指昆虫,后特指毛毛虫。
二、神话传说中的异虫
骄虫:
《山海经》记载的双头人形昆虫,象征蜂蜜之源;
应声虫:
寄生在人腹的妖怪,会随人发声;
琴虫:
《山海经》中形似蛇、鸣如琴的怪物;
化蛇:
九条尾巴的蛇形怪物,其声如婴儿啼哭,能引发洪水。
三、其他特殊名称
蝼蛄:明代《三才图会》记载的土狗,能巨大化形;
五虫:古代将动物分为羽虫(飞禽)、毛虫(走兽)、介虫(甲壳类)、鳞虫(鱼类)、蠃虫(无毛无甲)五大类。
四、其他分类体系中的“虫”
在五行学说中,虫属“土”类,但此分类与动物学分类无直接关联。
以上名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想象,既有对生物形态的拟人化表达,也蕴含着哲学思想。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