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灶台的不同称呼,综合历史文献和民俗记载,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说法:
一、按功能与使用场景划分
庖屋
源自成语“庖丁解牛”,“庖”指厨师,“屋”指厨房,因此“庖屋”是古代对厨房的统称。
东厨
古代家庭通常在正堂东侧设置厨房,故称“东厨”。这一称呼体现了古代建筑中“坐北朝南”的布局特点,东厨多用于日常饮食。
居灶君/伙房
- 贫困家庭因条件限制,常在堂屋进行烹饪,故称“堂前”或“灶前”。
- 富裕家庭拥有独立厨房,称为“居灶君”。
- 军营等特殊场所的厨房则称为“伙房”。
二、按文化信仰与等级制度划分
灶神相关称谓
灶台因供奉灶神(灶王爷、灶公灶母等)而得名,如“灶房”“灶头”“东厨司命”等。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灶神与司命、门神等并称“五祀神”,主管家庭运势。
官宦贵族专用称谓
皇家或贵族家庭的厨房称为“膳房”,出自皇宫制度,后延续至王府。
三、其他地区性称呼
不同地域存在差异,例如:
广东地区旧时称“烹房”“炊房”;
民间习俗中,灶台也被称为“火眼灶”“双火眼灶”(汉代陶灶类型)。
总结
古代灶台名称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的融合。普通百姓多用“庖屋”“东厨”,富贵之家称“居灶君”,而官宦贵族则使用“膳房”。灶神信仰的融入更使灶台成为家庭运势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