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名字的传承主要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和历史地名的延续性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名字文化
木卡姆艺术相关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包含十二木卡姆等代表性曲目,其名称本身即承载着民族音乐文化的基因。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卡姆的传承通过师徒传承、表演活动代代相传,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玛纳斯》史诗
作为新疆最长的口头文学作品,包含8部、23万余行,通过口头传唱传承了8代人。其内容以玛纳斯家族的英雄事迹为主线,传递了民族团结与抗争精神,是民族文化认同的根基。
麦西热甫活动
以歌舞、戏剧、杂技等综合形式存在,是新疆最具群众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通过节日庆典、社区活动等形式代代传承,成为民族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
二、历史地名与文化符号的延续
古城遗址的命名
新疆多地保留着古国城邦时期的名称,如若羌(古婼羌)、高昌(古西洲)等,这些名称沿用至今,见证了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例如,若羌历史上曾与楼兰并立,后因行政区划调整,古名“鄯善”被保留为历史记忆。
老地名的重新启用
在第二次地名普查中,新疆重新启用了近百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老地名,如吐鲁番市改为“高昌区”、哈密市改为“伊州区”等。这些地名的恢复使用,不仅保留了历史记忆,还强化了民族文化认同感。
三、民族融合与时代特征
新疆名字还体现了民族融合与时代发展的特点。例如,维吾尔族名字中保留着古突厥语的音译(如“木卡姆”),而汉族名字则受到传统文化(如“红卫”“卫东”)和现代审美(如“曼琪”“红卫”)的影响。这种多元文化交融的现象,进一步丰富了新疆名字的文化内涵。
综上,新疆名字的传承既扎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