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学的名称随着历史发展经历了多次变革,主要名称及对应朝代如下:
一、夏商周时期
五帝时期 太学称为 成均
,寓意教育普及与和谐。
夏朝
改称 东序,象征学问与国家秩序的结合。
商朝
又称 右学,体现对学问尊贵性的重视。
周朝
官方学府定名为 上庠,位于洛邑王城西郊,是当时教育核心机构。
二、秦汉时期
汉武帝时期
随董仲舒建议于长安设立 太学,成为中央官学,标志着太学正式诞生。 *注:太学最初以培养官僚为目的,兼具教育与政治功能,但此时尚未形成完整教育体系。*
东汉时期
太学达到鼎盛,规模扩大,培养了班固、司马迁等历史名人。
三、魏晋至明清时期
名称演变
- 隋唐时期,太学与国子监并称,国子监成为最高学府。 - 宋朝时,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国子监。 - 元明清时期,国子监取代太学成为官方最高学府。
制度特点
此阶段太学逐渐脱离贵族教育,开始面向社会开放,但始终以儒家经典为核心教学内容。
四、其他相关说明
辟雍: 周朝时期与太学并称的教育机构,属于中央贵族学校。- 国子学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