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作为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名称和分类在佛教经典和历史记载中有着明确的界定。根据权威资料,舍利的名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按形成形态分类
骨舍利 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形成的骨骼遗物,如头顶骨、牙齿、指骨等。例如:
- 佛顶骨舍利:
仅存的一块完整头骨,周长35cm、直径10cm,存放于南京大报恩寺;
- 佛指骨舍利:真身舍利灵骨一枚及三枚影骨,保存于陕西法门寺;
- 佛牙舍利:八万颗舍利中的一部分,现存于北京灵光寺。
发舍利 佛陀火化后残留的头发,呈黑色且圆明皎洁,如释迦牟尼的头发舍利。
肉舍利
佛陀未火化而坐化形成的肉身,如敦煌莫高窟的肉身舍利。
二、按佛教经典分类
生身舍利
佛陀火化后实际遗留的骨灰或骨骼,如释迦牟尼的头顶骨、牙齿等。
法身舍利
佛陀所传的教法、戒律等精神遗产,以经文形式流传,如《金刚经》等。
三、其他特殊分类
无骨舍利
传说中由舍利化身形成的存在,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化身。
燃灯古佛舍利
佛教十大弟子之一燃灯古佛的舍利,属于碎身舍利的一种。
四、常见误区说明
数量争议: 佛教界对释迦牟尼舍利数量存在争议,但普遍认可头顶骨、牙齿、指骨等实物。 颜色分类
以上分类和名称均基于佛教经典记载和历史文物,不同地区寺庙可能因供奉习惯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