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藤作为一味常用中药材,其名称丰富且蕴含文化内涵,主要别名及由来如下:
一、主要别名
核心别名 - 钩藤(最常用名,因茎枝带钩得名)
- 吊风根(李时珍《本草纲目》称)
- 金钩草(贵州民间称谓)
- 鹦爪风(因叶片形似鹰爪)
- 倒挂刺(茎枝倒挂且带刺)
其他常见别名
- 钩丁(《陕西中药志》)
- 双钩藤(因茎枝两侧各具钩状突起)
- 莲爪风(部分地区性称谓)
- 倒挂金钩(形容茎枝形态)
- 钩耳(湖南药物志称)
二、名称由来
形态特征: 钩藤茎枝方柱形,具向下弯曲的钩刺,形似鹰爪或钓钩,故得名“钩藤”“吊风根”等。- 历史典故
三、相关说明
植物分类:钩藤属茜草科植物,包含大叶钩藤、毛钩藤、华钩藤等多种植物,药用部位为干燥带钩茎枝。- 功效与主治:具有清热平肝、息风定惊功效,常用于高血压、小儿惊风、妊娠子痫等症。以上别名反映了钩藤在中医理论中的多重价值及应用特点,体现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