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对矿石的命名方式多样,既有根据矿物特征直接命名的,也有根据产地或神话传说命名的。以下是常见的古代中国矿石名称分类整理:
一、常见矿物名称
代表性矿物 - 雄黄
(硫化砷):古代文献《山海经》《黄帝内经》等均有记载,用于医药和颜料。 - 雌黄(硫化汞):与雄黄并称“雄雌黄”,同样具有药用价值。 - 辰砂(硫化汞):古代用于占卜和颜料,名称源于天文观测。 - 铜山:
因产铜得名,如江苏省铜山县、安徽省铜陵市。 - 慈石(绿柱石):古代重要矿物,用于铸造器物。 - 赭石(赤铁矿):红色矿物,广泛用于建筑和冶炼。 - 丹砂(硫化汞):古代用于炼丹和颜料,象征吉祥。
其他常见矿物 - 铅锌矿:
古代用于冶炼金属,但名称多见于后世。 - 高岭土:陶瓷原料,古代已用于制作陶器。 - 磁铁矿:古代用于指南针,但名称多见于宋代文献。
二、命名方式
神话传说命名 例如“慈石”源自“慈母石”的传说,象征母性光辉。2. 产地命名
如“铜山”“铅锌矿”直接反映矿产分布。3. 功能命名
例如“赭石”因颜色特征得名。
三、历史演变
先秦时期: 《山海经》《黄帝内经》等典籍中已出现矿物名称。- 汉唐时期
四、文化内涵
矿石名称常与哲学思想结合,如“丹砂”象征火与生命力。部分矿物因吉祥寓意成为文化符号,如“慈石”代表仁德。
以上名称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资源的认知与精神寄托,部分术语至今仍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