凳子的别称和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材质和用途,可以总结如下:
一、历史演变中的别称
马凳:
最早用于骑马或抬轿,是凳子的原始称谓。
圆凳 (或“圆杌”):带有束腰设计的圆形凳子,多用红木、楠木等珍贵木材制作。画凳:
供文人作画时使用,强调与书画艺术的结合。
二、按材质分类的名称
竹凳:
以竹子为原料,轻便且成本低廉。
木凳:
最常见的类型,包括红木、檀木等高档材质。
石凳:
多见于园林或寺庙,材质坚硬耐用。
塑料凳:
现代常用材料,轻便且易清洁。
三、按功能与造型分类
马凳:
如“武凳”,习武者专用,无需靠背。
画凳:
带有书画装饰的实用凳子。
官帽椅:
仿古官帽造型,体现尊贵身份。
圈椅:
靠背呈圆形,体现“天圆地方”哲学思想。
太师椅:
宋代官式家具,扶手与椅面垂直,装饰繁复。
四、其他特色名称
绣墩:无腿的鼓形坐具,多用于陈设。
春凳:江南地区用于嫁妆的两人座凳,象征团圆。
折叠凳:可伸缩设计,便于携带和存储。
五、传统民谣中的称呼
南昌方言中称“小杌子、四方方”,形象描述其方形特征。
以上名称反映了凳子从功能到形式的多样化发展,既有实用工具属性,也承载了文化象征意义。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