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法是针灸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操作方式、适用部位及治疗目的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按操作方式分类
单手进针法 用拇指、食指持针,中指抵住针身下段,通过腕部力量将针刺入穴位,适用于短针操作,如头部、面部、颈项部。
双手进针法
双手协同操作,根据穴位位置和针具长度选择:
- 指切进针法: 用食指和中指夹持针身,配合腕部动作进针,适用于四肢关节穴位; - 夹持进针法
- 提捏进针法:用食指和中指捏住针身提拉进针,适合儿童、面部等浅表穴位;
- 舒张进针法:通过皮肤舒张时进针,常用于腹部及疏松组织。
管针法 将针管固定于穴位,用食指击打针尾破皮后出针,疼痛较少,适合身体大部分穴位。
二、按针具类型分类
毫针针法
最常用针具,包括直刺、斜刺、平刺等基本手法,适用于体表及内部穴位;
火针/三棱针
通过燃烧或敲击针身产生热量或机械刺激,用于清热、泻火、疏通经络;
梅花针/头皮针
特殊形状的毫针,多用于头部、肩部等较大面积刺激。
三、按治疗作用分类
补法
用于虚证,如补气、补血,手法轻柔、缓行;
泻法
用于实证,如清热、泻火,手法较重、快速;
平补平泻法
平衡补泻作用,适用于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情。
四、古典针法
包括 动气针法(如回阳九针)、 倒马针法、 刺络法(如鬼门十三针)等,多用于重症或特殊穴位。
五、其他特殊针法
头针: 刺激头顶百会穴,用于升阳举陷; 梅花针
埋线针:将针尾埋入皮肤,配合药物使用。
以上分类综合了不同文献的表述,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具体病情和穴位特点选择合适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