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蛊毒的名称,不同文献和地区存在差异,综合整理如下:
一、常见蛊毒名称
蛇蛊 以毒蛇炼制,可下入食物或茶水,中毒后化形为毒蛇啃食身体,发作时伴随剧烈腹痛、肿胀等症状。
金蚕蛊
用毒虫(如金蚕)炼制,毒性极强,传说可控制宿主行动以盗取财物,被列为十大蛊虫之一。
水蛊(蜮蛊)
源自江水中的毒虫,含沙射人,致人筋急、头痛,严重时死亡。汉代文献《搜神记》有记载。
竹叶蛊(篾片蛊)
用竹片浸泡毒药制成,毒性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增强,常与蛇蛊结合使用。
石头蛊
以毒蛇或石头浸泡蛊药炼制,被踩踏时会释放毒素,导致消瘦死亡。
泥鳅蛊
用毒蛇与泥鳅混合毒药浸泡,人接触后毒素渗透皮肤,引发麻痹。
二、其他特殊蛊毒
情花蛊: 苗族传说中下在衣物或食物中的蛊虫,发作时剧痛难忍,需用解药缓解。 犬蛊
癫蛊:传说壮族用毒蛇或植物炼制,致人精神错乱。
三尸蛊:部分文献提及,但具体记载较少。
三、地域性蛊毒
云南白族:有养蛊传统,使用活蛇涎或毒虫粉末下毒,中毒者腹部膨胀如蛇。
苗族:蛊术分为“草鬼”系列,如金蚕蛊、蛇蛊,兼具药用与巫术功能。
总结
蛊毒名称因地区、文化差异而丰富多样,上述分类综合了多部古籍记载及民族传说。需注意,这些内容属于传统文化范畴,与现代医学无关。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