蚱蜢作为昆虫纲直翅目蝗虫科的统称,其别称丰富多样,不同地区和语境下存在多种叫法。以下是综合整理后的主要别称及补充说明:
一、常见别称
核心通用名 蝉蜢(zhàměng)是正式学名,也是最常见的俗称。
地方性称呼
油蚂蚱: 因触角末端有黏液分泌。 草蜢子
扁担锅/刀伶:部分地区根据形态特征得名。
二、分类学中的相关名称
科级分类:属于蝗虫目,包含蚱总科(Tetrigoidea)、蜢总科(Eumastacoidea)、蝗总科(Locustoidea)。
特殊种类:如台湾大蝗(雌虫可达8-9cm,后腿带硬刺)。
三、其他相关名称
别科名称:如蝗科可称为“马叉”。
古称:在《救生苦海》等古籍中被称为“蛗螽”。
四、形态特征辅助识别
体色多为绿色、褐色或黑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形似马鞍。
后腿肌肉发达,胫骨有尖锐锯刺,是跳跃和防御的主要器官。
以上名称反映了蚱蜢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性,其形态特征(如跳跃能力、防御结构)也常被用于区分不同种类。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