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枷锁的名称和特点如下:
一、常见名称与类型
基本类型 - 方枷:
四方四正的木制项圈,中间有圆孔卡住颈部,是常见款式。
- 圆枷(盘头枷):方形改为圆形,重量较重,用于严重罪犯。
- 行枷:轻便型枷锁,适合流放犯人长途跋涉。
- 立枷:特制囚车式枷锁,用木板吊挂颈部,囚徒无法动弹,是酷刑之一。
特殊名称 - 大枷:
仅限重大罪行(如谋反),重量可达150公斤以上。
- 柫:南北朝时期对木枷的称呼,亦作“拂”。
- 断趾枷、常枷号令:明代耻辱刑,重达数十斤,常与流放结合使用。
二、历史演变
起源:最早见于商周时期,《周易·噬嗑》记载“校(枷)械其首”。
发展:北魏起成为法定刑具,唐代细化类型(如木丑、钳、锁),明清时期出现立枷、长枷等。
极端案例:明太祖朱元璋创制“大枷10种”,如“死猪愁”“求即死”等,重量从20斤到150公斤不等。
三、材质与功能
材质:木制为主,铁制较少见。
功能:兼具束缚、羞辱(如戴枷示众)及执行死刑(如吊刑)。
四、法律规范
唐宋明清法律对枷锁规格有明确记载,例如:
死罪用12.5公斤重枷
流徒罪10公斤,杖罪以下7.5公斤
明代立枷可达150公斤
以上名称和特点综合了历史文献记载与实物考古发现,展现了古代刑罚制度的严酷性。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