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星星的称呼,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太阳
羲和:神话中驾日车的太阳女神,代表光明与温暖。
二、月亮
望舒:神话中为月亮驾车的神祇,常代指明月。
三、主要行星
水星 古称 辰星
,因在十二地支中对应“辰”位。
黎明出现称 启明,黄昏出现称 长庚。
金星
古称 太白,因亮度极高且常在黎明或黄昏出现,分别称为 启明(晨)和 长庚(暮)。
火星
古称 荧惑,因火星运行轨迹难以预测。
木星
古称 岁星,因约12年绕太阳一周,用于纪年。
土星
古称 镇星或 填星,古罗马称为 维纳斯。
四、其他常见称呼
星汉/天汉: 泛指银河。 银河/云汉
北辰:特指北极星,象征方向。
五、补充说明
不同文献对某些称呼的界定可能略有差异,例如金星在特定语境下也可能被称为 玉李(《金楼子》)或 屑金(《清异录》)。
星辰体系与现代天文学的对应关系已较为明确,但古代更多依赖观测和神话赋予名称。
以上名称多见于古诗词及天文文献,如李贺《感讽》中的“星星下云逗”即指金星。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