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名称的由来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名称的起源
中国本土命名传统 台风最早被称为“台风”,意为“大风”或“飓风”,这一称呼源于中国古代对极端天气现象的描述。在粤语中,“大风”发音演变为“toi fung”,逐渐演变为“台风”。闽南语地区则使用“风台”一词,后随文化交流传播至更广泛区域。
神话人物命名说
另有说法认为台风名称源自希腊神话中的提丰(Typhon),因其具有巨大破坏力的特性,人们用类似神话生物的名字来命名台风。
二、国际标准化体系
WMO命名规则
自1997年起,世界气象组织(WMO)主导了台风的命名工作,采用140个亚洲风格名字循环使用。这些名字由亚太地区14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按字母表顺序排列(如2020年台风名从“Atsani”开始)。
命名表构成
命名表每年更新,例如2025年台风“杜苏芮”即按顺序轮到使用。每个名字背后通常有故事,如澳大利亚早期预报员曾用政治人物命名台风以示调侃。
三、名称的文化演变
从政治化到文雅化
最早的台风名称多具政治讽刺意味(如澳大利亚预报员用不喜政治人物命名)。随着时间推移,名称逐渐变得文雅,如“茉莉”“妮妲”等,体现对自然力量的温柔态度。
区域命名差异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使用亚洲名字,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则使用“飓风”(如美国)。这种差异源于地理和历史因素。
总结:
台风名称既包含中国本土语言演变,也融合了国际标准化机制,同时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现象认知的演变。从“大风”到“杜苏芮”,名称承载着文化、历史与气象现象的独特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