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起名字是一个系统化、文化化且富有象征意义的过程,主要遵循以下原则和方式:
一、名字的构成与来源
有名有姓
古人名字由“名”和“字”两部分组成。名是父母所取,多寄托期望(如“福”“寿”)或与五行相关(如“木华”);字是成年后所取,需与名相关联(如“孔丘”“子美”),通常由长辈或德高望重者赐予。
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
名字常蕴含对自然、道德的追求,如“云飞”象征高洁,“浩然”体现君子风范。
二、取名原则
寓意吉祥与品德
优先选择带有美好寓意(如“仁”“智”“德”)或品德象征(如“明”“清”“守”)的字。
五行与生辰匹配
结合出生时辰与五行相生相克原理,例如五行属土者可能取“琳”(木生土)。
文化传承与典故
常以历史人物(如“孔子”“李白”)或神话故事(如“宝玉”)为灵感,表达敬仰与传承。
音韵与形式美
注重平仄和谐、对仗工整,如“子轩”(双字对称),“雅琴”(谐音且具美感)。
三、特殊取字方式
自然物象
以动植物为灵感,如“松龄”(松树象征长寿),“云帆”(寓意远大前程)。
避讳与禁忌
避免与尊长名同音(如孔子的“孔”),或因历史事件(如刘备的“备”)而改名。
单字与复字
最初多用单字(如“子”“伯”),后期发展为复字(如“子龙”“仲弓”),且名与字常对应(如“正则”与“灵均”)。
四、名字与命运观
古人认为名字与命运相关,故通过取名寄托美好祝愿,如“康宁”祈求安康,“永全”盼望永恒。
综上,古人起名字既是对个体生命的祝福,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