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名字的由来涉及历史记载、语言学研究及学术争议,综合多来源信息可归纳如下:
一、最早记载与命名背景
历史文献依据 敦煌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张骞在公元前138年向汉武帝报告时提到“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这是最早确认的文献记载。
命名寓意
东汉应劭在《汉书·地理志》注解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强调敦煌的广袤与繁荣。唐代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补充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突显其战略地位。
二、名称来源的争议与假说
少数民族语言音译说
多数学者认为敦煌是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主要观点包括:
- 匈奴说: 可能源自匈奴语的“瓜”(tawuz),因当地盛产美瓜得名。 - 吐霍罗/羌语说
汉字字面意义说
唐代李吉甫的解释“敦,大也;煌,盛也”仍被广泛接受,强调其作为西域门户的象征意义。
其他假说
- 《山海经》学者认为可能与“敦薨”(dūn xīng)的转音或变体有关,但争议较大。
三、历史演变与官方认定
公元前111年,西汉设立敦煌郡,名称开始固定,后历经沙州、敦煌县等阶段演变,1987年改为市。
尽管早期文献中敦煌作为地名出现早于设郡,但语言学分析显示其更可能是当地民族语言的音译。
四、总结
敦煌名字的由来尚无定论,但综合多份史料和学术研究, 最可能源于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具体语言归属仍需进一步考证。其命名既包含对地理特征的描述,也体现了古代中原政权对西域文化的融合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