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仔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仔仔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台风的名字是怎么命名的

59

台风的命名规则涉及多个层面,包括命名主体、命名表构成及命名流程等,具体如下:

一、命名主体与命名表

命名组织

台风命名由世界气象组织(WMO)下属的亚太地区热带气旋委员会(ITC)负责。该委员会由14个成员国和地区组成,包括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共140个名字。

命名表结构

分类方式:

140个名字分为10组,每组14个名字,按成员国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排列。 - 命名范围:覆盖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其他地区(如大西洋)由其他组织负责命名。

二、命名规则与流程

循环使用机制

命名表按顺序年复一年循环使用,当一个名字被使用后,会被替换为下一个按顺序的名字。例如,2023年的台风“杜苏芮”就是按顺序轮到的名字。

命名标准

长度限制:

每个名字不超过9个字母,需易发音。 - 文化特色:名字多与自然现象(如植物、动物)或文化符号相关。例如,中国提供“悟空”“海棠”,日本提供“天秤”“摩羯”。

实际操作流程

日本气象厅负责实际命名工作,当热带气旋达到热带风暴强度时,根据命名表赋予名称,并同时标注四位数字编号(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当年生成顺序)。

三、历史与发展

早期命名方式:

20世纪初,澳大利亚预报员开始用政治人物命名台风,但这种方式易引发争议。- 标准化改革:1997年,WMO台风委员会决定统一命名规则,自2000年1月1日起实施,旨在避免不同地区对同一台风使用不同名称的混淆。- 公众参与:2017年,中国气象台曾公开征集台风命名,最终“木兰”取代“海马”成为新名字。

四、命名争议与调整

不同国家或地区可能对某些名字存在争议,例如中国曾用“四码编号”命名台风,导致国际交流混乱。为解决此类问题,WMO通过统一命名表和规范流程进行管理。

综上,台风的命名是一个全球协作、规范化的过程,通过循环使用命名表和统一规则,既保留了文化多样性,又提高了气象信息传播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