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名称中“番”字的缺失,反映了其作为外来作物的历史演变和地域文化差异。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名称中“番”字的由来
玉米原产美洲,明代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因“番”字带有外来物种的标识,故得名“番麦”“苞谷”等。类似名称还有“番薯”(红薯)等。这种命名方式在清代文献中已有记载,如《宿马蹄掌偶吟》和《帝京岁时纪胜》等。
二、北方地区“棒子”“苞谷”的称呼
在东北、华北等地,玉米因果实形态似棒状,逐渐演变为“棒子”“苞谷”等俗称。例如,清代文献提到“玉米入市”时已使用此称谓。
三、南方地区及其他称呼
学名与通用名称 玉米学名为*Zea mays*,英文名为*Maize*,是国际通用的科学名称。通用名称中已不再使用“番”字,而是直接称为“玉米”。
地方性称呼
- 西南地区: 如云南、贵州等地称“苞谷”; - 西北地区
- 粤语地区:称“粟米”;
- 上海/台湾:称“番麦”。
四、总结
“番”字多见于早期文献和北方地区口语,随着时间推移和地域文化交流,逐渐被“玉米”这一更通俗、易接受的名称取代。学名和通用名称则始终以*Zea mays*为主,体现了科学命名的规范性。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