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名字的由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综合历史记载和学术研究:
一、名称演变说
西平、房山合并说
平山原为西平、房山二县合并而成。西平是春秋时期晋国诸侯国名,房山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设置的县。公元前596年,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析蒲吾县置房山县,至唐贞观元年(627年)并入井陉县。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因平定安禄山之乱,将房山县改为平山县,取“西平、房山”二县名称之尾字合并为“平山”。
地理位置说
平山地处太行山与五台山之间,地势由险峻变为平缓,故称“平山”。此说法认为,西晋时期已存在平山地区,因山脉特征得名,后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名称沿用至今。
二、历史事件说
安史之乱平定说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安史之乱期间,此地为叛乱区,为平定叛乱而改名“平山”,寓意“平定安禄山之乱”。此说法与西平、房山合并说部分重合,但更强调历史事件对命名的直接影响。
三、文化象征说
五行观念说
有观点认为,平山名称蕴含五行思想。太行山属土,五台山属金,西山属金,三者交汇处地势平缓,故称“平山”,象征五行相生平衡。
补充说明
平山县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春秋属鲜虞国,战国属中山国与赵国,秦置蒲吾县,后历经多次更名与行政区划调整,至民国时期县城位置未变。现隶属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是红色文化圣地西柏坡所在地。
以上三种说法均有一定依据,西平、房山合并说与历史事件说更具权威性,而地理位置说则从自然地理角度提供了补充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