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旅游”的表达,综合多来源信息整理如下:
一、常见称谓
宦游:
指文人、士大夫为求学、求仕或寄情山水而游历,如王勃《涧底寒松赋》中的“旅游”即为此意。
壮游:
多指有志之士胸怀壮志的游历,如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情怀。
云游:
特指僧侣、道士等宗教人士因修行或传法而四处游历,如玄奘西行取经。
冶游:
多与男女游春相关,如唐代诗人杜牧《清明》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闲适游春场景。
周游:
指为宣扬政治主张或游历名山大川,如徐霞客的地理考察。
二、其他相关表达
卧游:以观赏山水画或隐居生活为乐,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生活。
游历:泛指远行游览,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北击齐楚,南下江淮,东征吴越,此皆游历也”。
三、文学中的经典表述
"游"的广泛应用:
在文言文中,“游”是最常见的旅游用词,如梁沈约《悲哉行》"旅游媚年春",王勃《涧底寒松赋》"岁八月壬子旅游於蜀"等。
"行"的侧重:
多指徒步旅行,如《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行"可理解为游历。
"旅"的远行含义:
如《史记·萧相国世家》"布衣游说终成帝业",强调长途跋涉的游历。
四、特殊类型补充
帝王巡游:如秦始皇东巡泰山封禅、康熙下江南等;
宗教云游:如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注:部分词汇存在多义性,如"行"既可表示旅行也可表示步行,需结合语境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