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仔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仔仔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骨碎补的名字有哪些

59

骨碎补作为一味传统中药,其名称演变与历史记载密切相关,具体如下:

一、别名与历史渊源

古称与命名由来

骨碎补最早见于唐代《本草拾遗》,因形似猴爪且能疗伤碎骨得名“猴姜”。另有传说称唐玄宗因骨折服用此药得名“骨碎补”。

其他常见别名

包括崖姜、岩连姜、爬岩姜、肉碎补、石碎补、飞天鼠、牛飞龙、飞来风、飞蛾草等。这些名称多源于其生长环境(如崖壁、岩石)或形态特征(如根茎粗壮如猴爪)。

二、分类与特性

骨碎补为骨碎补科蕨类植物,具有以下特性:

形态特征:

呈扁平长条状,多弯曲,表面密被深棕色鳞片,断面红棕色,维管束呈黄色点状环列。

功效:补肾强骨、活血续伤,主治肾虚腰痛、跌打损伤、骨折筋断等症。

三、使用注意事项

禁忌:阴虚火旺、血虚有火者慎用。

现代应用:现代研究显示其含骨碎补多糖、双氢黄酮苷等成分,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硬化、促进钙吸收等作用。

综上,骨碎补的名称既包含形态特征(猴姜),也蕴含历史典故(骨碎补),且存在多个地域性别称,反映了其在中医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