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巫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多个称谓和表现形式,综合相关资料可归纳如下:
一、宗教体系层面
萨满教 蒙古原始巫教的核心体系,崇拜“长生天”(永恒天)及日月、山川、土地等自然神灵,通过巫师与神灵沟通。萨满教强调万物有灵论,认为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李额(bo‘e)与甘(kam)
- 李额是蒙古语对萨满巫师的称呼,意为“坐骑白马、身着白衣的祭司”,在草原上具有极高神圣性。
- 突厥语系蒙古人则称其为“甘”,与汉族对萨满的称呼存在差异。
二、巫术实践层面
通天巫
古代蒙古巫师自称能与长生天对话,驱邪避灾。阔阔出是著名的通天巫,属于蒙力克家族成员。
民间咒语与巫术仪式
- 蒙古民间咒语是巫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言力量辅助实现驱邪、祈福等目的,例如“道穆锡布什勒 格”(doms i b s i l g e)。
- 口弦表演(如“眼睛肿了”)被部分群体视为具有巫术性质的艺术形式,但此说法存在争议。
三、其他相关概念
萨满教女巫: 称为“意图跟”(intention),与男巫师“博额”形成对应关系。 口弦巫术
总结
蒙古巫术体系以萨满教为核心,包含信仰体系与实践手段两个层面。李额、甘等术语反映了其宗教身份,而通天巫、民间咒语等则体现了其实践形式。需注意,不同历史文献和地区存在表述差异,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综合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