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称呼丰富多样,其名称演变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以下是主要历史时期的称呼及演变脉络:
一、先秦时期
上日/元日:最早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指农历正月初一作为岁首的原始称呼。
二、两汉时期
三朝/岁旦/正旦:汉武帝时期正式定正月一日为“元旦”,成为官方正式节日名称。
三、魏晋南北朝
元辰/元首/岁朝:此时节名称进一步丰富,强调“元”字体现初始、新生的含义。
四、唐宋元明
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这一时期名称趋于固定,“元旦”成为最常用称呼,强调“新”的概念。
五、清代及之后
元旦/元日:延续前朝称呼,但未使用“春节”一词。
春节: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为区别公历新年(元旦),开始使用“春节”指代农历新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正式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并沿用至今。
六、其他相关名称
上元节:唐代宫廷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上元节”,与春节区分。
大年:部分文献及口述传统中,春节也被称为“大年”。
总结
春节的名称从先秦的“上日”演变至清代的“元旦”,最终在民国时期定型为“春节”。这一演变过程体现了中华文化对时间循环与生命更新的哲学思考,如“元旦”蕴含“开始”“新生”的寓意,“春节”则强化了与春季、家庭团聚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