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使用的机枪种类繁多,涵盖仿制和进口型号,以下为主要机型及特点:
一、主要仿制型号
捷克式ZB-26轻机枪 - 中国仿制数量最多、使用最广泛的轻机枪,1938年苏联援助2600挺,后国产化为53式轻机枪。
- 特点:7.92×57毫米口径,20/30发弹匣,射速500发/分钟,标尺射程1500米,操作简单且稳定性高。
哈奇开斯M1922轻机枪
- 1938年苏联援助中国3000挺,但因维护不足被称为“卡壳26式机枪”,仅实际到手1200挺。
- 特点:8毫米口径,射速约450发/分钟,精准度高但故障频发。
勃朗宁M1917重机枪
- 1930年代通过美国租借法案获得2160挺,与30节式重机枪共享零件。
- 特点:7.92×57毫米口径,射速1200发/分钟,威力大且射程远。
二、其他重要型号
马克沁机枪
- 一战中广泛使用,二战期间多国仿制,中国仿制后用于抗战。
- 特点:12毫米口径,射速1200发/分钟,火力强大。
大正三年式重机枪(6.5毫米)
- 日军主力轻机枪,射速1200发/分钟,以“咯咯咯”声闻名。
- 特点:气冷式设计,金属杆便于转移阵地。
92式重机枪
- 改进自大正三年式,射速450发/分钟,装弹板供弹。
- 特点:与日军同口径,光学瞄准镜提升射程精度。
三、其他类型武器
轻机枪: 如捷格加廖夫机枪(圆盘供弹)、启拉里机枪(瑞士制造)等。 重机枪
四、特殊说明
“万国造”现象:由于技术限制,中国军队实际使用多种国外机枪,如捷克式、法国、苏联等型号,形成“万国造”局面。
性能差异:轻机枪以射速和便携性见长,重机枪则侧重火力强度和射程。
以上机型反映了中国在抗战期间通过仿制和租借逐步提升武器水平的历程,捷克式ZB-26因稳定性高、射程远,成为最受青睐的机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