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在佛教经典中有着多种译名,以下是一些较为常见和重要的名字:
观音:
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支曜所译的《佛说成具光明定慧经》中。
闚音:
三国东吴支谦在翻译《维摩诘经》时首次使用。
观世音:
三国曹魏康僧铠在翻译《无量寿经》和《郁伽长者所问经》时首次采用。
光世音:
西晋竺法护在翻译《正法华经》时首次提出。
观世自在:
后魏菩提流支在翻译《法华经论》时首次使用,唐代玄奘法师在翻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时也采用了这个名称。
观自在:
唐代玄奘法师的翻译名称,与“观世自在”意思相近,但使用更为普遍。
大悲圣者:
在《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中显示观音菩萨慈悲救度众生。
施无畏者:
见于《法华经·普门品》和《楞严经》,象征观音菩萨具有救脱免难的威神功德。
圆通大士:
在《楞严经》中记载观音菩萨修持耳根圆通法门,能听到一切众生的声音,并因应脱离一切苦难的众生祈求,以种种方便力救度众生,而证得耳根圆通得名。
大慈大悲主:
出现在观音仪轨中。
南海大士:
中国佛教徒以观音菩萨居住南海普陀山,故称之。
正法明王如来:
观音菩萨为过去佛的圣号,见于《大悲心陀罗尼经》。
遍出一切光明功德王佛:
在《悲华经》中提到观音菩萨未来成佛的名号。
庐楼亘:
出现在《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中。
窥音:
出现在《维摩诘经》中。
现音声:
出现在《放光般若经》中。
关子佑菩萨 、 观音娘娘:
其他常见名称。
这些名字反映了观音菩萨在不同佛教经典和历史时期的不同称呼,其核心意义都是慈悲与救度众生。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