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名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除“中国”这一常用名称外,历史上和现代还涌现了多种雅称,具体如下:
一、古代雅称
华夏 最早的中央政权夏朝建立后,因居民服饰华丽被称为“华夏”,后成为中华民族的代称。
九州
夏禹治水后划分的冀州、兖州等九大行政区划,后世用以代指中国。
神州
源自《史记·孟子》,战国时期齐人验衍称中国为“赤县神州”,后与“赤县”分开使用。
赤县
与“神州”并称,最早见于《史记》,后演变为中国的代称。
炎黄
以传说中的炎帝、黄帝为祖先,象征中华民族的根源。
禹迹/禹甸
大禹治水后划分的九州,后世以“禹迹”(足迹)或“禹甸”(治理之地)代指中国。
二、其他古称
震旦: 《尚书》等古籍中的称呼。 中原
海内:古代对国内疆域的泛称。
三、现代延伸称谓
赤县神州: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组合称谓。
禹城/禹甸:特定文化语境下对中原地区的代称。
四、文化内涵补充
这些名称反映了中国人对地理、历史和文化的独特认知。例如:
“龙传人”:源自汉族与龙文化的关联,象征民族精神。
“炎黄子孙”:体现对祖先的尊崇与民族认同。
综上,中国的名称体系既包含具体地理划分(如九州),也蕴含深厚的文化象征(如华夏、炎黄),这些名称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