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举制度包含多种科目,主要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具体科目设置如下:
一、常科科目
秀才 唐初重要科目,要求极高,但录取名额极少,后逐渐废止,成为一般读书人的统称。
明经
考试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等不同级别,是唐代科举中录取人数最多的科目。
进士
最受重视的科目,初试为“时务策”(唐代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改革后新增),后增加诗赋、贴经、杂文等。进士及第被称为“登龙门”,第一名称状元。
俊士
选拔有才能的士人,但考试频率较低,逐渐被废止。
明法(法律)
考试法律知识,但录取比例极低。
明字/明算
分别考查文字书写和数学能力,均属小科,不受重视。
其他科目
包括史、三史(《史记》《汉书》等)、开元礼(礼仪制度)、道举(道教相关)等。
二、制科科目
制科由皇帝临时设置,不定期举行,选拔特殊人才,例如:
制举: 如贤良方正、明经科等,录取者常被任命为官。 察举制影子
三、考试内容与选拔特点
明经:以背诵经典为主,侧重记忆与理解。
进士:初期考时务策(政治见解),后期增加诗赋(文学能力),综合考察政治与文学素养。
选拔途径:考生分为生徒(国子监出身)和乡贡(府试、州试)。
四、历史演变
唐代科举以明经、进士为核心,形成了“重诗赋、重策论”的考试导向,为后世科举制度奠定基础。宋代王安石改革时,曾废除明经等科目,进士科成为唯一常设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