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枷锁的名称和演变,综合历史资料整理如下:
一、早期名称与起源
“校” 《周易·噬嗑》中已有“何校灭耳”的记载,其中“校”指古代用于重刑的械具,是最早关于枷锁的文献记载。
“梏”与“桎”
晋代以前,常见的刑具为“梏”(手械)和“桎”(足械),分别用于固定手足。
二、发展与类型
基本形制
早期枷锁以木制为主,通过绳索或铁链连接,形状多为方形或圆形,用于固定颈部或手足。
特殊名称
- “钳”: 戴在颈部的铁制戒具,是后世枷锁的雏形。 - “木丑”
三、典型刑具名称
“立枷” 明代特务机构东厂、锦衣卫常用,自万历年间开始使用,可配重达150公斤。
“重枷”
清代普遍使用,重量可达50-150公斤,是流放、充军等重刑的标配。
“行枷”
适合流放犯人,重量较轻但需束缚双手,防止逃跑。
四、其他相关名称
“盘枷”: 四方形木板,中间有圆孔固定颈部。 “连枷”
总结
古代枷锁的名称和形制随着历史发展不断演变,从早期的“校”“梏”到明清时期的“立枷”“重枷”,名称逐渐专业化且与刑罚等级制度紧密关联。不同名称反映了不同时期对刑具功能与威慑力的需求。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