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蛐蛐的名称丰富多样,既有地方性称呼,也有根据形态特征或用途命名的品种。以下是常见的中国蛐蛐名称分类整理:
一、常见品种名称
中华蟋蟀 中国最常见品种,体长约2厘米,黑褐色,雄性以翅膀摩擦发音,是古代和现代斗蟋蟀的代表性品种。
大棺头蟋蟀
头部扁平且向前倾斜,雄性头侧突出,性格温和,不具攻击性,适合观赏。
油葫芦
体黑褐色,复眼周围有黄条纹,夜间活动,趋光性强,以油脂植物为食。
中华灶蟋
因常见于农村灶台附近得名,体型较小,发音器呈白色,故称“白蟋蟀”。
树皮蟋蟀
体表有树皮纹理,多栖息于树干或地面,善鸣叫。
二、特色品种名称
赤胸墨蛉
全身墨黑发亮,前胸赤黑,被誉为“鸣虫黑牡丹”,喜湿润阴凉环境。
双斑大蟋
体长23-27毫米,头胸有光泽,常藏于草丛或落叶中,危害蔬菜及粮食作物。
北京油葫芦
体黑褐色,面部橙黄色,成虫有明显八字形纹路,夜间活动且趋光。
磬蛉
体型细长,鸣声清脆,是高海拔地区特有品种。
三、其他地方性称呼
促织: 北方对蟋蟀的统称,古代用于斗蟋蟀。 将军虫
秋虫:夏季活跃的蟋蟀,常与“鸣虫”连用。
四、分类补充
中国已知蟋蟀品种约150种,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例如南京以中华蟋蟀为主,而紫金山地区可见数十种本地物种。此外,按颜色划分的青虫类、红虫类等分类体系也存在,但需注意此类分类多基于外观特征,与品种无直接关联。
以上名称综合了形态特征、分布地区及文化寓意,涵盖了中国蛐蛐的主要类型和特色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