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封号体系复杂,包含皇室成员、贵族及功臣的封号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皇室成员封号
妃嫔类 皇贵妃:
如康熙帝的“顺懿密妃”“纯裕勤妃”;
皇妃:如雍正帝的“敦宜荣庆皇贵妃”;
贵妃:如康熙帝的“惠妃”“荣妃”;
常妃、庶妃、密妃:如顺治帝的“孝庄文皇后”(后追尊为皇太后)。
皇族成员 亲王:
如皇长子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
郡王:如皇孙郑亲王济尔哈朗;
贝勒、镇国公:如巴图鲁、洪巴图鲁(武将封号)。
二、贵族与功臣封号
八旗王爵 包括亲王、郡王、贝勒、镇国公、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如礼亲王代善、多尔衮等。
特殊功臣封号
巴图鲁: 如鳌拜(满洲第一巴图鲁); 阿尔哈图图门
古英巴图鲁:仅代善一人获此殊荣。
三、后宫妃嫔封号
常设封号 敬敏皇贵妃:
章佳氏(康熙妃);
敦怡皇贵妃:瓜尔佳氏(雍正妃);
悫惠皇贵妃:佟佳氏(康熙皇太后)。
追赠封号 如孔有德、耿仲明因功被追赠为“定南王”“靖南王”。
四、其他类型封号
蒙古及边疆封号
如和硕特部首领图尔布青获“和硕特部都统”封号。
宗教与特殊身份
佛教高僧可能获“普济大师”等封号。
封号特点
与徽号的区别: 妃嫔类封号如“皇贵妃”属于生前荣誉,而徽号(如“端谨”“敦宜”)多用于皇室成员去世后追赠。 文化象征
以上封号体系体现了清朝对血统、功绩与宗教信仰的综合考量,既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又兼具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