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亲人称呼体系非常丰富,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和亲疏,形成了多层次的称谓体系。以下是主要分类及对应称谓:
一、直系血亲
父母 - 自称: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 对方:令尊/令堂、尊亲/严亲
- 特殊场合: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祖父母
- 父亲:祖父(王父/大父)、祖母(王母/重慈)
- 母亲:外祖母(外祖母)、外曾祖母(外曾外祖母)
子女
- 儿子:儿、息男、男孩、闺男
- 女儿:女儿子(儿)、息女、闺女、囡女
二、旁系血亲
兄弟姐妹
- 兄弟:伯伯(伯父)、叔叔(叔父)、仲伯叔季(按年龄排序)
- 姐妹:姐姐(令姐)、妹妹(令妹)、舍姐舍妹
叔伯舅姨
- 叔父:伯父、叔叔、叔伯(古代以年龄长幼区分)
- 姑姑:姑母、姑姑、令姑
- 姨妈:姨母、姨姨、令姨
三、姻亲与世系亲属
姻亲
- 姻伯/姻叔:配偶的伯父/叔叔
- 姻兄/姻弟:配偶的兄长/弟弟
- 姻世伯/姻世叔:配偶的伯父/叔叔(世系亲属)
嗣子与兼祧
- 嗣子:嫡长子继承人,可继承宗祧与遗产
- 兼祧:一人继承两家的宗祧(特制制度)
四、其他亲属称谓
夫婿: 妻子(妻子)、丈人(岳父)、泰山 长辈敬称
晚辈谦称:小侄/小侄女、舍侄/舍侄女
五、特殊说明
排行次序: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排行的称呼,伯为最长,季为最幼
丧葬礼仪:父逝称先父/先严/先考,母逝称先母/先慈/先妣
以上称谓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伦理秩序与亲属关系的复杂性,既有明确区分,又蕴含文化内涵。